全站搜索

自动化智造 成功之路

Intelligent leadership in industrial upgrading

如何处理返排液中的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?

技术前沿 40

油田压裂返排液中重金属与放射性物质处理技术方案

一、预处理强化

  1. 物理分离与浓缩
  • 气浮强化分离‌:采用旋流溶气气浮(CDFU)技术,通过超微气泡(粒径≤30μm)高效捕获含重金属的胶体颗粒及放射性物质结合态污染物,分离效率达85%以上38。
  • 混凝沉淀‌:投加复合型絮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+聚丙烯酰胺),通过电荷中和与网捕作用,形成含重金属(如铅、镉)及放射性镭、铀的絮体沉淀,悬浮物去除率>90%38。

二、化学处理技术

  1. 重金属去除
  • 化学沉淀法‌:针对铅、汞等重金属,投加硫化钠或石灰调节pH至8.5-9.5,生成难溶硫化物或氢氧化物沉淀,处理后重金属浓度可降至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限值以下。
  • 电化学氧化‌:采用Ti/RuO₂-IrO₂电极,通过羟基自由基(·OH)氧化溶解态重金属离子(如Cr³⁺),并促使其转化为稳定氧化物沉淀,去除率>90%。
  1. 放射性物质处理
  • 吸附与离子交换‌:使用改性沸石、活性炭或专用离子交换树脂,选择性吸附放射性离子(铀、钍、镭),铀去除率可达95%以上。
  • 膜分离技术‌:集成纳滤(NF)或反渗透(RO)膜系统,通过孔径筛分与电荷排斥作用截留溶解态放射性物质(如镭-226),截留率>98%。

三、深度净化与安全处置

  1. 污泥处理
  • 脱水固化‌:含放射性沉淀物的污泥经叠螺脱水机减量(含水率≤80%),再掺入水泥或沥青固化剂,形成稳定固化体,满足《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》。
  • 安全填埋‌:固化后放射性废物运输至专用危废填埋场,实施防渗隔离与辐射监测,防止地下水污染。
  1. 废气控制
  • 挥发性放射性物质处理‌:针对氡气等挥发放射性物质,配置活性炭吸附+紫外线氧化装置,氡气去除率>99%。




四、技术集成与工艺优化

  • 组合工艺示例‌ ‌“混凝沉淀+臭氧催化氧化+膜分离”‌:通过混凝去除大颗粒污染物,臭氧催化氧化(CDOF装置)降解有机物并破坏放射性物质结合态,最终通过纳滤膜实现放射性物质深度截留。 ‌“电化学氧化+离子交换”‌:电化学法同步去除重金属与有机物,离子交换树脂针对性吸附残余放射性离子,实现综合达标。

五、关键控制指标

  • 排放限值‌:铀≤0.05mg/L、镭-226≤1.1Bq/L、铅≤0.1mg/L,符合《放射性污染防治法》及GB 8978-1996要求。
  • 监测要求‌:采用γ能谱仪、ICP-MS等设备实时监测放射性活度及重金属浓度,确保处理稳定性。

六、技术优势与局限

  • 优势‌:模块化撬装设备(如CDOF+CDFU集成系统)实现全流程密闭处理,避免二次污染,综合处理效率提升30%。
  • 局限‌:高浓度放射性废水需结合蒸发结晶等高能耗工艺,成本增加20%-30%。

以上方案通过物化协同处理与深度净化技术,可实现重金属与放射性物质的高效去除,满足环保排放与资源回用双重要求。

上一篇: 下一篇:

相关推荐

  •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?

    17

   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主要污染物 ‌ 注‌:返排液的污染物组合具有地域差异性,例如四川盆地页岩气田以高盐、高有机物和放射性元素为特征‌36,而其他地区可能以重金属或油类污染为主‌。 ,

    查看全文
  • 油田压裂返排废液处理系统全面解决方案

    47

    一、处理工艺架构‌预处理阶段‌‌调质均质‌:通过缓冲池对返排液进行均质化处理,调节pH值并稳定水质‌。‌物理分离‌:采用重力沉降、离心分离或膜技术(如微滤、反渗透)去除悬浮物、油脂及大颗粒杂质‌。‌核心处理阶段‌‌化学氧化与絮凝‌:投加氧化剂(如臭氧、芬顿试剂...

    查看全文
  • 泥浆不落地处理工艺和优势

    146

    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强和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,各国都对石油钻井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以我国为例,今年一月份以来,国家环保部就钻井废弃物处理颁布了专门的环保法规,这也使得钻井尾浆处理越来越被大众重视。       众所周知,传统的钻井尾浆处理大多是将钻井产生...

    查看全文
  • 压裂返排液脱盐技术综合解析

    34

    一、主流脱盐技术‌反渗透(RO)脱盐‌通过高压驱动废水通过半透膜截留溶解盐分,适用于矿化度中等(<40000 mg/L)的返排液。需配合预处理(如除油、软化)以提高膜使用寿命‌56。 ‌电渗析(ED)脱盐‌ 利用电场驱动离子通过选择性离子交换膜实现盐分分离,能耗低于...

    查看全文
展开更多